【工作动态】写好引育用留文章激发人才发展活水 为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提供坚强支撑
——市委人才工作会议发言摘登
发布时间:2023-01-09

不拘一格 多措并举 努力夯实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人才支撑

印台区区委


  近年来,印台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认真落实中央、省、市有关部署要求,树牢人才“第一资源”理念,大力实施人才兴区战略,以多元举措抓人才、强创新、促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不断完善人才工作格局。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深化人才机制改革,切实把爱才惜才落实在具体行动上。一是抓谋划、夯责任。定期召开区委常委会、领导小组会研究推进人才工作,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日常督,定任务、造氛围,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二是建平台、拓空间。推动创新创业要素向生产一线集聚,先后建成省市级星创天地7家、“双创”孵化基地8家,培育人才振兴计划示范点7个,搭建“青春驿站”、老年科协、第一书记产业联盟等载体,加快建设秦创原印台创新促进中心,让各类人才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三是优服务、重激励。设立并逐年增加人才工作专项资金,投资1000万元建成精品人才公寓60套,储备专业技术人才周转房200余套,为高层次紧缺人才落实安家补助10万元以上,开设医疗体检、子女就学、项目申报等“绿色通道”。同时,持续开展区级拔尖人才评选表彰活动,加大教育培训、课题研发扶持力度,提高优秀人才在“两代表一委员”中的比例,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

  二、坚持引育并重,持续抓好人才队伍建设。突出三支人才队伍,大力开展“英才聚能”行动,厚植高质量发展人才动力。一是吸引高端人才。聚焦创建省级农业高新区和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通过顾问指导、“候鸟式”聘任、联合攻关等方式,柔性引进专家人才62名、教授团队9支,与企业共建产业研发中心和专家工作站等10家。二是集聚紧缺人才。紧盯“5+3”重点产业链,精准编制紧缺人才目录,深入开展“双招双引”,累计引进产业紧缺人才86名、返乡创业人才45名,带动落地绿色铸造、节能环保、数字经济、现代农业等企业30余家,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注入新动能。三是培育本土人才。坚持“请进来”指导培训、“走出去”学习提升,不断深化“百优”果业技术员带动、特色农匠提能、陶瓷技艺传承“三项工程”,通过推行示范授课、挂牌服务、技术托管,成立“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陶瓷艺术家协会”等方式,全区培育种养殖能手960人、陶瓷技艺人才64人,从中涌现出省级高技能人才12人、市级拔尖人才17人。

  三、深化产才融合,充分发挥人才引擎作用。坚持人才引领驱动,以产聚才、以才兴产,推动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一是助推乡村产业振兴。突出产业振兴这个重中之重,建立人才服务乡村振兴“三评三比”工作机制,评选表彰最美致富带头人、最美科技特派员和最美“归雁”,引导各类人才积极投身乡村产业发展,印台区乡村振兴“五小经济”新路子受到省市肯定,有效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二是助推成果转化应用。加大重点人才创新团队扶持力度,积极争取科技项目和专项资金,近年来申报通过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8项,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5000余万元,推动生猪PED防疫、有机微量元素饲料研发、硅溶胶精密铸造等新技术在印台区应用,荣获全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是助推企业科技创新。强化“链长制”牵引作用,落实“一企一策一专班”机制,对辖区重点企业给予“一事一议”人才政策支持,积极为企业做好人才引进、研发经费争取、科研项目申报服务等工作,2022年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21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进一步提升了产业“含新量”。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下一步,印台区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人才引领驱动,积极搭建更加优质的创新创业平台,引进培养更多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提升各项服务保障水平,为铜川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贡献力量。


外引内培蓄活力 挖潜拓源聚“才”干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

  近年来,市人社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按照“向用人单位授权、积极为人才松绑、完善人才评价体系”的要求,认真落实人才强市战略,解放思想、破除壁垒,从“引得来、留得住、能成长”三个方面下功夫,助推我市专业技术和高技能人才队伍持续壮大。目前,全市专业技术和技能人才共有75489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21500人、技能人才53989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正高级职称280人、副高级职称2981人。技能人才队伍中,高技能人才5007人,全国技术能手3人,三秦工匠、省首席技师、省级技术状元59人。

  一、找准定位,多渠道、多维度引才。牢固树立“泛人才”观,找准定位,解决当下,兼顾长远,紧扣“两个服务、一个群体”,错峰引才。一是紧扣产业发展服务企业。围绕全市主导产业集群和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主动参与“一企一策一专班”人才服务工作,推行人社干部联系企业服务专员,配合市委组织部发布重点产业链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目录,为重点企业配套制作宣传视频,积极发挥高端社会人力资源机构作用,多渠道帮助企业宣传推介、招才引智,先后为重点产业链企业引进高层次和紧缺人才91人。二是紧扣事业发展服务单位。下放人才招聘权限,由用人单位自主开展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公开招聘工作,协商区县、部门提高高层次和紧缺人才在事业单位录用人员中的比例,先后引进副高级以上职称、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高层次和紧缺人才540人。三是紧扣重点群体服务个人。结合我市人才招引难的实际,锚定“先让铜川人回铜川,再鼓励铜川人带人回铜川”的思路,在省内41所高校中聘请铜川籍大学生担任人才招聘专员,线上全覆盖宣传,线下“观摩+座谈+岗位推介”,促进高校毕业生来铜回铜。

  二、建机制、优服务,用心留才。引才关键在引心。一是松绑解困,发挥杠杆作用激励人。设立职称评价“绿色通道”,贯通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职业评价,为大秦铝业等单位92名取得突出业绩、获得国家专利的员工直接评定中级职称,达美轮毂等单位65名高技能人才获得职称资格。二是畅通通道,用好职业发展成就人。建立健全专业技术人员岗位特殊晋升通道,对招聘的高层次人才、有突出贡献专家、一线干事创业者特设专业技术岗位。2020年以来,特设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岗位28人,晋升三级岗7人,推荐晋升二级岗5人,激励了专业技术人员干事创业热情。三是诚心服务,解决现实问题温暖人。建成了150套拎包入住的人才公寓,专门团队酒店式管理服务,累计为58家单位243名人才提供轮换居住服务。个性化解决人才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问题,定期开展走访慰问,让人才“安居”更“安心”。

  三、搭建平台,用好用活政策措施育才。事业才是拴心留人的根本。一是以才育才,拓宽干事空间。围绕北中医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项目,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成立“陕西省高层次人才成果转化示范基地铜川医疗人才基地”和“甲状腺疑难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丁治国博士(后)工作站”,建立了高层次人才引育培养机制。二是项目助力,厚植干事舞台。成功申报“蛋鸡全产业链发展”和“大樱桃标准化栽培示范推广”两个项目为“陕西省专家服务团项目”,推荐市人民医院获批“陕西省博士后创新基地”,为助力乡村振兴、康养产业发展汇聚人才力量。三是典型培树,凸显人才价值。实施“铜川工匠”、职业技能大赛等人才项目,评选铜川技术状元51人、技术能手209人,成功创建国家级和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家、省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家庭服务职业培训示范基地4家。

  下一步,市人社局将以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为契机,进一步解放思想,破壁垒、搭平台、优服务,认真实施“吾铜引凤”人才专项行动,以暖心的政策环境、顺心的创业环境、贴心的服务环境招才引智、栽桐引凤,为努力打造“一示范四高地”,建设现代产业新城、幸福美丽铜川,谱写铜川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坚持人才引领驱动 助推园区高质量发展

铜川新材料产业园区管委会党组

  近年来,铜川新材料产业园区始终坚持人才引领驱动产业发展的理念,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先后引进澳威激光、隽美经纬、铟杰半导体、日月芯、远大稀土镁合金等一批科技型企业落户园区,形成了光电子集成、新能源新材料、装配式建筑等多元化、集群式发展的新格局,不断推动园区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

  一、招商招才并重,引导产业和人才融合发展。围绕园区优势主导产业,推动“以产聚才”与“以才兴业”深度融合,积极探索“龙头企业+人才团队+创新项目”的推进模式,聚焦高端光子功能器件产业,通过引进国家级人才石元,成功拉开了铜川光电子产业发展的大幕。聚集光电子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引进隽培军、黄小华等一批创业创新型人才,建立了从产品设计研发、原料生产到制备、应用、检测、封装的完整光电子产业链条。聚集园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探索建立了“企业+高校+平台”的招才引智工作机制。三年来,园区与西安交通大学等10余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建立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3个,创建国家级省级研发中心3个,累计签约项目59个,引进硕士研究生以上人才38名,副高级以上职称54人,带动本科及以上就业人才500余名。

  二、创业创新并举,支持产业与人才联动发展。作为高新技术企业较多的园区,积极争取市委组织部支持,连续三年在知名高校院所选派专业对口的博士在园区挂职,充分发挥挂职博士及其院校资源优势,利用周例会开设博士讲堂,不断提升园区对产业链专业知识和发展方向把握,补齐班子在专业能力方面存在的短板。主动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积极对接争取创新资源与园区协同共享,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园区3名博士荣获陕西省创业创新人才称号,澳威窄线宽扫频激光器、铟杰磷化铟材料产业化项目成功获批陕西省2022年重点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揭榜挂帅”项目,铟杰、日月芯等两家公司分别获得省级创业创新大赛二等奖、第十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宇腾氮化镓入围2022年省级创业创新大赛复赛。发挥园区主推作用,大胆实行“高校科研院所+孵化中试+产业”新模式,支持上下游企业之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在人才引进、骨干培养、技术攻关、研发转化等方面的合作。截至目前,已累计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18户,高新技术企业14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户,“瞪羚企业”1户。2022年,园区被确定为陕西省专利导航服务基地。

  三、聚焦暖心服务,营造留才与兴业良好生态。强化人才服务保障,提升服务工作效能。2020年6月,市委组织部聚焦全市重点企业探索开展人才服务工作,在园区成立首家市级“一企一策一专班”,从加快中省市政策的有效落地到疫情期间协调保障企业的运转,从急需紧缺人才的招聘引进到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的搭建,从通勤公交线路的优化到人才公寓的保障,从各类人才子女的入学到就医体检、核酸检测的绿色通道,从专班高效运转机制的建立,到“人才管家”“特派专员”的选派,每一个暖心的环节都有专班痕迹,每一件温暖的事情都离不开专班付出。“人才专班”已经成为了园区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成就人才的有力抓手,成为了做实企业人才暖心服务的落脚点,这一做法让我们受益匪浅,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了“同心办”一站式服务平台,点对点为企业提供“全流程、全覆盖、标准化”服务,打造全方位服务的“前沿阵地”,做到企业各类需求“不出园区”,问题解决“在园区内”。截至目前,园区共争取建成市级人才专班6个,园区级人才专班24个,实现了建成投产企业服务保障全覆盖;秦创原铜川光电子产业基地和服务人才工作的臻智创服中心、公共停车场等补短板项目建设正在加快推进当中。

  下一步,园区将认真贯彻市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全力打造光电子、新材料行业人才高地,为奋力谱写铜川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突出特色培引并举为全市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贡献力量

铜川职业技术学院党委

  近年来,铜川职业技术学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要下大气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市属高职院校要素聚集优势,着力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应用型人才。

  一、充分发挥专业技能人才培育主阵地作用。一是按照“扩规模、优专业、育特色、提质量、强服务”的总要求,围绕区域产业链发展培育专业链、围绕专业链建设课程链、围绕课程链培养人才链,新设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融媒体技术与运营等专业7个,研究储备新能源、新材料、中医学等前瞻性专业6个。二是不断提升特色专业与产业发展契合度,与全市行业龙头企业建立多维合作关系,调整优化合作专业19个、举办订单班8个,推进职业教育有效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三是不断扩大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和质量,以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为契机,积极探索“岗课赛证”融合机制。近年来,在籍学生规模始终保持在8000人以上,去年毕业学生2460人,“双证书”获取率达65%,首次就业率达87.3%。

  二、着力打造从业专业人员学历技能提升基地。加强与人社、卫健、工信等部门合作,建立全市从业人员学历技能提升的长效机制。一是广覆盖做好常规培训。落实职业院校实施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职责,建立职业院校与行业间结对培训指导机制。二是重需求扩大特殊培训。围绕社会民生需求,联合开办定制班,推进乡村振兴、社区管理、养老康复等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形成了一批特色培训品牌,近两年新申报省市培训基地5个,各类培训累计超过15000人次。三是重配合扩大技能资格培训和认定。加强与人社等部门的协调,新增职业技能培训工种20个,申请职业技能培训资质40个。

  三、积极搭建产教融合人才融通的桥梁。开展校企资源双向流动,搭建产教融合人才融通桥梁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所在。一是实体组建运行产教联盟。筹建成立了铜川职业教育集团,拟定《铜川职业教育集团章程》,确定了相关运行规则和程序。二是产教衔接融合发展。携手行业龙头,共建产业学院3个,培育急需应用型人才1000余人。三是人才融通激发活力。建立校企人才融通机制,聘请职教专家和行业企业中的劳模、工匠等人员参与学院教学及人才培养工作;实施“专任教师进企业”行动规划,落实专业教师在企业实训制度;积极推动校企专业人才联合参加中省技能大赛,提升实用人才培养质量。学院“双师型”“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60%以上,去年新增科技成果及专利20余项,获国家、省级技能大赛奖34项。

  四、构建高端人才引进承载平台。人才工作的活力来自改革创新,用好用活人才,关键在体制机制。一是硬承载。学院现有高级职称教师54人,全国中药特色传承人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市级拔尖人才3人,为工匠、劳模走进校园奠定了基础。二是柔引进。充分利用我市人才引进的优惠条件,融入秦创原铜川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坚持精神物质双激励,与省内知名高校合作,开展适用人才、急需人才的柔性引进与合作,既服务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又助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三是强引领。搭建“院、市、省、国家”四级人才承载平台,推动形成“重点突破、梯队带动、全面提升”的局面,逐步建立学院及地方人才引领产研学培养成长机制。

  下一步,学院党委将继续深入贯彻市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持续强化人才“第一资源”意识,瞄准“一示范四高地”建设目标,落实《铜川市“吾铜引凤”人才专项行动方案(2022—2025年)》,办好与地方需要、产业急需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为铜川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培育更多能工巧匠。


打造高层次人才团队 推动全市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

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党委

  近年来,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充分利用市校合作的体制机制优势,坚持“人才是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发展理念,积极推动人才队伍建设。目前,医院已有博士后导师1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4人、博士3人、硕士35人,高级职称82人,成功创建了陕西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个,设立了博士学位授予点1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硕士学位授予点1个,设立了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3个。2021年,医院在全国532家中医综合类医院绩效考核中位列全国第99名(陕西省位列第3名),获得国考A级等级,较2020年提高252个位次。

  一、高度重视本地人才培养工作,努力提升“造血”能力。近两年,组织有潜力的专业技术人员外出进修学习30余人次。通过实施“鸿鹄青年”“丹心计划”“青苗计划”等人才项目,培养本地人才40余名,其中23名医疗骨干列入“鸿鹄青年”计划名单,8名后备人才攻读硕士研究生,15名重点人才攻读博士研究生,1名重点培养对象获得国家公派留学攻读博士资格。同时,医院还鼓励西医学中医,进一步提升中医特色,2022年,共18名西医参与了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历提升教育。另外,医院还充分发挥中医师承教育优势,建立了“名中医带徒”制度,先后有15名名中医培养学生40余名,有效提升了中青年医务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同时,医院高度重视管理人才培养,制定《中层干部聘用管理暂行办法》,选拔任用优秀年轻干部12名,进一步激发管理岗位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推动了医院管理水平快速提升。

  二、持续注重招才引智,努力加大“输血”力度。一是持续加强紧缺人才招聘。近两年,医院通过事业单位招聘及高层次紧缺人才招聘等方式,引进重点学科带头人、后备学科带头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50余名。先后入选省级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1人、省秦创原引用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人、省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及首席科学家1人,荣获铜川市首个陕西省“中西医结合甲状腺病诊疗‘双链融合’中青年科研创新团队”。二是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新模式。通过创新博士生多基地联合培养、硕士生规培协同培养、本科生特色模块培养模式,形成高层次人才更多交叉、更优学缘、更加协同的北京铜川多中心联合培养模式,铜川市甲状腺疾病博士(后)科创工作暨高层次人才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和丁治国博士(后)工作站在医院挂牌成立,半年内引进博士生6名。

  三、注重科研教学,推动医院全方位发展。一是持续加强科教制度及平台建设。先后完善了《医院教学奖励办法》《医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管理办法》等制度14项,鼓励广大职工开展科研教学工作,设立了3个院属科研机构、3个院属培育科研机构和11个教研室。二是持续提升科研创新能力。近两年,医院各级各类科研课题立项57项,科研经费突破1500万元;代表性科技成果成功实现转让,转让金额达1020万元,实现了铜川市医疗卫生领域科技成果转化“零突破”。三是持续提升学术引领能力。医院牵头成立陕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甲状腺病专业委员会和专科联盟,不仅开创了地市级医院牵头成立省级专家委员会和专科联盟的先河,同时还确立了医院在全省甲状腺病领域的引领地位。医院专家主编的《中西医结合甲状腺病学》已入选“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研究生规划教材;作为副主编的全国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已正式出版。

  下一步,医院将紧密结合本次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积极搭建高层次人才交流平台;同时,不断加大本地人才培养,努力打造一支本领过硬的中医药人才队伍,为推动铜川现代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版权所有:中共铜川市委组织部 运行维护:铜川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心
地址:铜川市新区朝阳路9号  邮编:727031 联系电话 09193580599 联系邮箱:tczzbdjzx@163.com 陕ICP备07009401号


扫描上方二维码 关注"铜川党建"微信

陕公网安备 61020402000120号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