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精神与照金精神
发布时间:2016-09-27

张崇华 宋剑波

市委史志办公室主任 耀州区委史志办公室主任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8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将士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纵横十余省,最远行程二万五千里,胜利到达陕甘地区,实现了红军主力的大会师,完成了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略转移,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前进的重要基础,谱写了中国革命史上的光辉篇章,并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其主要内涵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创建了我们党在西北的第一个山区革命根据地———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并不断发展壮大,与陕北革命根据地统一为西北革命根据地,成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十多块红色根据地中“硕果仅存”的一块根据地,为中共中央和各路红军长征提供了落脚点,也是八路军奔赴抗日前线的出发点,在中国革命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照金精神则是在创建照金苏区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孕育形成的既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又彰显中国共产党人本色的伟大革命精神,并成为延安精神的重要起源和组成部分。其主要内涵是: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英雄气概;独立自主、开拓进取的创新勇气;从实际出发、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 
  长征精神与照金精神孕育、形成在不同的革命斗争环境和条件下,铸就这两个伟大精神的英雄群体不同,在精神内涵上亦各有其鲜明的特点,它们对中国革命产生的影响、作用,和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也不尽相同,但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之间具有精神内涵的共性和内在的统一性。主要体现在: 
  第一,坚定信念,对党忠诚。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是长征精神与照金精神最基本的思想内核。长征初期,面对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党和红军没有停止步伐,而是“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在长征最困难的时候,红军官兵讲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只要跟党走,一定能胜利”。正是凭着这种理想信念,红军才能迅速从初期失利的阴影中摆脱出来,逐步走上胜利的坦途。长征的胜利就是无产阶级革命理想的胜利。同样,在照金苏区初创时期,正处于大革命失败后北方革命形势空前的低谷期,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为代表的西北共产党人,高举革命大旗投入到创建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面对敌人重兵“围剿”的艰难处境,面对屡屡遭受的失败与挫折,始终怀着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不畏艰难困苦,前仆后继,勇往直前。正如刘志丹讲的,“干革命还能有不失败的时候?失败了再干!”。红二十六军二团南下渭华失利,上百名忠勇红军战士血洒秦岭。刘志丹、王世泰等30多名幸存指战员突破重围,历经千难万险,回到照金苏区,又投入了新的战斗。这一切,靠的就是忠诚于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靠的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昂扬斗志。 
  第二,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始终是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革命风范的生动写照,也是长征精神与照金精神的集中体现。红军长征是在极为险恶的战争硝烟和自然环境下进行的,那时,“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部队缺少粮食,弹药匮乏,几乎每天都有遭遇战,平均每行进一公里就有三四名官兵献出生命。即便如此,红军将士也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冲破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同样,在创建照金苏区的艰苦历程中,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为代表的照金苏区的创建者们历尽艰辛、历经挫折,但他们从不气馁,总是擦干鲜血与泪水,掩埋好牺牲战友的尸体,继续前进,从头再来,直至献出宝贵生命。陕甘边游击队总指挥部总指挥李妙斋,在薛家寨保卫战中壮烈牺牲;耀县起义的领导者、红四十二师师长王泰吉因被旧部出卖而被捕,在敌人面前视死如归,英勇就义。临刑前写下了慷慨激昂的“绝命词”:“这头颅任你割断,这肉体任你踏践,一切听自然!”。照金苏区失陷后,陕甘边革命委员会领导人、当地贫雇农周冬至、王万亮、王满堂等惨死在敌人屠刀下,更有数名女红军游击队战士在薛家寨失陷突围时被敌人逼到石崖绝壁上,宁死不屈,纵身跳崖,等等。据不完全统计,照金苏区时期牺牲的烈士现留下姓名者即达100多人,未能留下姓名者更多。这些先烈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第三,独立自主、唯实创新。红军长征初期接连受挫的惨痛教训警示中国共产党人:中国革命必须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遵义会议迈出了我们党独立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决定性一步,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在关键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使党和红军的面貌焕然一新。同样,在照金苏区时期,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为代表的西北共产党人以毛泽东红色政权理论为指导,紧密联系西北革命斗争实际,开展武装斗争、政权建设和土地革命,创建和发展了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实践和丰富发展了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为探索中国革命正确道路作出了重大贡献。这集中体现在刘志丹等提出的“三色革命理论”、“梢山主义”、“狡兔三窟”理论和习仲勋总结的苏区十大主要政策上,特别是陈家坡会议(以及随后召开的包家寨会议)清算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路线,重新确立起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统一了对红军部队的领导,正确制定了陕甘边革命斗争的任务和战略方针,挽救了陕甘边根据地,挽救了西北红军,在陕甘边革命历史上具有重大的战略转折意义。 
  第四,顾全大局、维护团结。能否始终保持高度的团结统一,是直接关系到党的命运和革命事业成败的大问题。长征中,各路红军都能从革命的根本利益出发,自觉服从大局,勇于牺牲奉献,互相配合支持。即使发生了张国焘拥兵自重,公然与党中央对抗,妄图分裂党和红军的严重事件,危急关头,广大红军官兵从革命事业的根本大局出发,与张国焘的“右倾”分裂主义展开针锋相对的坚决斗争,最终避免了红军的分裂。正是这种团结协作、步调一致的精神,使红军一步一步走向胜利。同样,在照金苏区的创建和发展中,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根据地的创建者们,始终坚持以大局为重,以团结为重,坚决执行党组织的决议,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维护了在意见分歧情况下党的团结统一。红二十六军成立时,“左”倾错误路线的执行者、军政委杜衡打击和排挤刘志丹、谢子长等人,无端给他们扣上“逃跑主义”的大帽子,强令立即离队。刘志丹、谢子长以坚强的党性修养表示服从省委的决定,从而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和稳定了部队。陈家坡会议上,相互之间没有隶属关系的三支红军队伍领导者之间就部队的统一领导产生了意见分歧,发生了很大争论。但在会议形成决议后,三支红军队伍迅速统一了指挥,团结一致,协同作战,取得了一系列战斗胜利,使屡经挫折的陕甘边革命形势很快出现了新的转机。 
  第五,为了群众、依靠群众。长征胜利的一条重要原因,就是忠实践行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长征中红军不仅纪律严明、秋毫无犯,而且组织宣传发动群众、武装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帮助穷苦人翻身解放,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大力支持。所到之处,广大群众把红军视为自己的子弟兵,帮助红军筹款筹粮、传递消息、掩护伤员,以各种方式支援红军作战,成为红军长征胜利的根本保障。同样,在照金苏区时期,根据地的创建者们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扎根群众,依靠群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刘志丹曾叮嘱习仲勋,要和群众打成一片,做好根据地开辟工作。并强调只要政策对头,紧紧依靠群众,困难是可以克服的。习仲勋按照刘志丹的叮嘱,一村一村做调查研究,一家一户做群众工作,发动群众,为根据地创建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陕甘红军游击队到达照金后,连续组织70多个村庄的数千群众,没收并分配了大地主囤积的粮食,并发动数万灾民没收并分配了香山寺院囤积的大批粮食、布匹,群众感激地称分的是“救命粮”,红军是“救命恩人”。 
  可见,长征精神与照金精神是完全相通的,它们共同反映了中国革命斗争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集中体现了中国现代革命史的主旋律和时代主题,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并已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在今天,继承长征、照金光荣革命传统,弘扬长征精神和照金精神,仍然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课题。 
  2015年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照金时指出:“照金精神在今天还是很适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能够在照金落脚,就是因为群众基础好,他们能够密切联系群众,这里的群众能够支持革命。我们党要依靠群众,要把照金精神传承好、发扬好,如果能做到这些的话,我们的事业就固若金汤了。”2016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固原参观将台堡红军会师纪念馆时也指出:“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我们要不断结合新的实际传承好、弘扬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长征要持续接力、长期进行,我们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长征永远在路上。” 
  为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我们一定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继承革命先辈未竟事业,大力弘扬长征精神和照金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对党绝对忠诚,牢记党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坚持实事求是,努力探索创新,艰苦奋斗,甘于奉献,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

版权所有:中共铜川市委组织部 运行维护:铜川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心
地址:铜川市新区朝阳路9号  邮编:727031 联系电话 09193580599 联系邮箱:tczzbdjzx@163.com 陕ICP备07009401号


扫描上方二维码 关注"铜川党建"微信

陕公网安备 61020402000120号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