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支撑”让发展更强劲
发布时间:2019-11-18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如果说发展是城市的第一要务,人才则是发展的第一资源。
  近年来,铜川市认真落实中、省人才新政,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在高端人才引进上求突破,在实用人才激励上求创新,在乡土人才培养上求实效,让人才切实“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
  利用“药王”孙思邈故里这一中医药文化优势资源,铜川市围绕产业转型积极寻求人才支撑,多渠道引进优质医疗卫生人才,着力抓好人才引进与培养,确保病患享受到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2017年7月29日,“葛均波院士工作站”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铜川中医医院)正式揭牌成立。
  自葛均波院士工作站成立2年多来,累计完成各类心血管介入手术1500余例,其中冠状动脉造影术1000余例,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280余例……“在葛均波院士帮助指导下,我院开展了各种疑难复杂心血管介入手术,创造出辉煌成绩。”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孙鲁英院长介绍到。
  “2018年在葛均波院士的指导下,我们参与了长城心血管国际会议急诊PCI手术现场演示,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办公室负责人介绍说。葛均波院士工作站的成立不仅让疑难杂症“有术可医”,多起手术还创下首例——完成全国中医系统首例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AVI),实现陕西省首例“WATCHMAN+Carto3一站式”房颤手术。
  除了葛均波院士工作站,2018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还先后成立了“胡大一院士工作站”“陕西省博士后创新基地”,这些团队的成功建立,为进一步拓宽高层次人才培养途径、深化产学研用合作、推进技术创新迈出了新台阶,真正为铜川医疗提供了“智力支撑”,医疗发展动力十足。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医疗人才的引进带来了健康的保障,农业人才又有了喜人的成绩。
  2019年3月份,经第四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三次主任会议审定,由陕西省铜川市选育的旱地小麦品种“铜麦6号”顺利通过国家审定。这是2009年以来陕西省通过国家审定的唯一一个旱地小麦品种,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陕西省通过国家审定的第5个旱地小麦品种。

  “铜麦6号经过10年的后代选择和系谱法处理,在旱地条件下选育而成,具有抗旱、抗寒、抗倒伏、抗病性强等优点。”铜川市种子管理站工作人员介绍说。不仅如此,“铜麦6号非常稳产,雨水好的年景和旱情重的年景产量差别不是很大。同时还可以向水旱两培方向发展,因为它节水性强,在灌区也有推广价值。”铜川市印台区农技中心冯艳莉说到。
  截至目前,铜麦6号已在陕西省旱地推广种植340万亩,累计增产小麦8500万吨,新增产值1.87亿元,为农民增加纯收入1.53亿元。此次通过国家审定,也标志着铜麦6号可在我国黄淮冬麦区大面积推广。科技,逐渐改变原本农业种植靠天吃饭的不利局面。
  良种需厚植,人才要厚养。引进人才要从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在满足物质保障的同时,给予一定的精神保障。在好政策的指引下,不仅能引进更多的人才,也会留住更多的骨干,为社会事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五年来,市委人才办充分发挥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作用,牵头抓总,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政策。先后出台《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的若干措施》《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的实施意见》《铜川市人才公寓管理暂行办法》等10余项制度文件。
  “市县两级已建成‘人才公寓’200多套,从经费支持、事业支撑、平台搭建、生活保障等方面,全方位、尽所能地为人才提供良好环境。”市委人才办工作人员介绍说,自2012年铜川市组建教育、卫生、文博、农业、工交财贸和社会事业6支拔尖人才服务团以来,前后共吸纳172名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市管拔尖人才,带动团队人员1400余人,深入一线开展技术指导、业务培训、义诊送教、学术交流、结对帮扶等活动430余次,建立长期服务联系点38个,受益群众8万多人。
  用好人才“富矿”,才能跑出创新“加速度”。一系列优惠政策和举措同频共振、效应叠加,使得我市人才创新创业生态不断优化,人才创新内生动力不断增强,高质量的人才支撑让发展的力量愈发强劲。

(信息来源:铜川日报)

版权所有:中共铜川市委组织部 运行维护:铜川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心
地址:铜川市新区朝阳路9号  邮编:727031 联系电话 09193580599 联系邮箱:tczzbdjzx@163.com 陕ICP备07009401号


扫描上方二维码 关注"铜川党建"微信

陕公网安备 61020402000120号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