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伟大精神力量 厚植党校政治本色
发布时间:2017-10-20
——市委党校开展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主题教育活动体会文章选登

       编者按: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经问世,引起强烈反响,一股学习的热潮在铜川迅速兴起。我市积极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从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之路和奋斗历程中汲取坚定信念的精神力量,厚植党校教师的政治本色。2017年9月8日上午,市委党校组织教师召开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座谈会,并把参加座谈会的领导和教师们带进了延川的梁家河,感受青年习近平那段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生活经历。10月9日至11日,市委党校配合市委组织部组织全市第二期新任县级领导干部培训班学员赴延川梁家河开展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主题教育活动,以实地参观、专题讲座、现场教学等多种方式,让学员们亲身体验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磨炼,从而更加深入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真真切切感受习近平总书记的伟岸。在此,我们选登几篇体会文章,以飨读者。


全市第二期新任县级领导干部培训班学员赴延川梁家河参观学习



做好人才能做好事
        在市委党校提供的培训材料中,我有幸接触并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说实话,在未阅读前,我先入为主地认为这本书和以前发放的学习材料差不多,估计多是讲理论、讲政策的,所以没有太在意。“十一”放假期间,我才拿起这本书来读。没想到一打开,越读越有味,越看越爱不释手,两天时间读了一遍,随后又挑选精彩的地方细细品味,犹如当年我一连两遍阅读《平凡的世界》一样,如痴如醉,被书中人物的故事深深感动,使自己经受了一次深刻的思想灵魂洗礼,求知若渴、仁爱宽厚、低调务实、一心为民的青年习近平形象矗立在我心中。
        谈自己的阅读感受之前,必须还原青年习近平当时所处的情境,这样谈出来的感受更客观更真切。从时代背景来讲,老三届知青是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到农村去的,是那个时代青年的光荣使命;从家庭来讲,习仲勋遭受迫害,齐心被隔离审查,习近平属于所谓的“黑帮子弟”;从年龄来讲,习近平下乡时不满16岁,基本上是个不谙世事的孩子;从经历来讲,习近平自幼生活在城里,对农村情况几乎没有接触过。在这种情况下,习近平七年知青生涯,如果没有远大的志向,如果没有充分的知识滋养,如果没有真挚的感恩之心,如果没有良好家风的熏陶,如果没有一心为民的情怀,习近平一个所谓的“黑帮子弟”能入团入党吗?能从“普通农民”当上村党支部书记吗?能从众多知青中脱颖而出被推荐上大学吗?虽然不能绝对否定,但在当时的现实中确有知青当了逃兵,一两年就以各种理由离开了农村。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感触颇深。为青年习近平年少志高的气概所折服,为懵懂少年博览群书的睿智所敬佩,为小小少年能够克服极其艰苦生活的意志所赞叹,为一心一意给乡亲们做实事的定力所震撼。1969年,习近平到梁家河下乡插队,那年我刚出生;1975年,习近平离开农村上大学,那时候我6岁了。尽管我还是小孩子,但对当时极其艰苦的农村生活有所记忆,衣不够穿、食不果腹、窑洞狭窄、出行艰难等等,而且父辈成分也不好,他们上学就业都不同程度受到了影响,这些亲身经历使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习近平当时是多么不容易呀!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仔细思量,七年知青期间,习近平之所以能够得到群众和组织的认可,我觉得有以下四点值得我们学习:一是始终把读书作为一种态度。特别是在那个把知识分子说成“臭老九”“读书无用论”的年代,再加上前途出路渺茫的混乱社会状态,能把读书学习作为丰富插队生活、充实精神世界、提高自身素养的特别爱好,是非一般人能够坚持并做到的。习近平在繁重的劳动之余,读自己带来的书,读完了就借别人的书,而且涉猎的范围特别广泛,古今中外,历史、文化、哲学、科技等领域都有,颇有“世人皆睡我独醒”的味道。正是这种坚持读书的精神,使他系好了第一粒扣子、走好了人生第一站,读懂了人生、读懂了中国、读懂了中国共产党。这也就是习近平尊崇的“慧眼”品质,即在茫茫的黑暗中仍能发出内在的微光以照亮真理的智力。二是始终有一个坚定的信念。由于习近平特殊的家庭背景,在当时对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来说面临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但由于良好的家风熏陶,塑造了他不服输、不退缩、不萎靡的顽强意志。他始终相信党组织,看到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极不正常,在未入党前,他就表示“不能光停留于议论抱怨,要争取入党,在党内发挥驱浊除弊、改造时势的积极作用”。为此,我们对习近平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就不难理解了。就像他说的,“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茫、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三是始终抱有感恩仁慈的情怀。习近平放弃了1974年考大学的机会,原因就像他说的:“我到梁家河毕竟好几年了,老乡对我不错,我不能就这么走了。”他深刻认识到是陕北老百姓养育培养了自己,应该有所回报,要为梁家河做点事。在日常生活中,习近平主动把相对好一点的馍馍让给老百姓吃,自己却吃糠团子。他正处在成长的年龄阶段,难道他不想吃好一点的食物吗?这是“邑有流亡愧俸钱”的良吏品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那么困难的年代,习近平对一个自称给习仲勋当过卫士的乞讨老汉做出了“解衣推食”的义举,这不仅是他本人的感情和胸怀,更是他出于对父辈那一代革命者的尊敬。四是始终把群众的需求作为工作目标。习近平在梁家河村期间,为乡亲们做实事是他始终不渝的信念。办沼气解决了烧柴照明问题,办代销店解决了日常生活用品问题,办铁业社解决了生产工具问题,办磨坊解决了磨面问题,建淤地坝解决了粮食问题,打水井解决了吃水问题等等,极大地改善了老百姓的生产生活面貌,这一件件实事、好事无不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有些至今还在发挥作用。正是他这种务实的工作作风,使当地老百姓接纳他、认可他、拥护他,甚至离不开他,他也由此得到了申易等开明领导和组织的肯定。

        归纳起来,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值得我学习的是:先做人后做事,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作者系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全市第二期新任县级领导干部培训班学员 刘正军)


吃苦耐劳 踏实干事

        最近我不断地翻看、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常常被书中一个个鲜活的事例、生动的场景、蕴含的精神力量所教育和感染。通过学习我感受很多,最主要的感受和体会有以下三点。
        一是七年知青岁月历练了习近平吃苦耐劳、踏实干事的优秀品质。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总书记与青年交谈时说:“无数人生成功的事实表明,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从书中我们看到,当年,不到15岁的习近平来到陕北高原,在延川县梁家河大队一干就是七年,种地、拉煤、打坝、挑粪……什么活儿都干,什么苦都吃,同老乡们甘苦与共。七年知青岁月告诉我们优秀的品质是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历练出来的。现在虽然没有当年的艰苦环境,但是对我们党校教师来说却面临着不同方面的困难和挑战,要能够胜任培养党员领导干部教育这一重任,尤其要成为“知名教师”,需要不断磨炼意志和品格,具备吃苦耐劳、踏实干事的优良品质。
        二是七年知青岁月铸就了习近平苦干实干和善干的工作作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撸起袖子加油干”等这些话语是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改进党员干部工作作风提出的要求,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一贯的工作作风。书中王宪平说:“近平干活很卖力气,肯吃苦。但是不管多累多苦,近平能一直拼命干,从来不‘撒尖儿’”。戴明说:“近平在当梁家河村支书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就让这个贫穷落后的村子面貌有了很大变化。村里人不仅能吃饱穿暖,还可以用沼气做饭和照明,有灌溉井,有铁业社,有缝纫社,有代销点,有磨坊……原来一到青黄不接时就全村出动出去乞讨的贫困村庄,在近平一年多的带领下,变得红红火火,一片生机。所以,近平要离开梁家河返回北京的时候,村里人依依不舍,全村出动去送他。”作为党校教师学习习近平埋头苦干实干和善干的工作作风,主要是要立足本职工作,勇于担当,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扎实做好本职工作。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要备好课讲好课,深入实践,调查研究,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要深入学员,了解学员所思所想,解答学员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和突出问题。

        三是七年知青岁月习锤炼了习近平坚定信念、尽责担当的党性修养。习近平曾经说过:“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书中雷平生说:“在电视上每每看到已经担任党的总书记的近平,依然对困难群众自然而然地流露真情,我就有很多感慨,知道这种真情来自于他当年在梁家河上山下乡的经历,来自于他从知青时代一点一滴培养起来的对人民群众的深情。”梁玉明说:“近平敢说,敢做,敢担当”。在习总书记心中,他始终把自己看做是黄土地的儿子,正是这样的情怀,才有了后来的“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等等信念和追求。作为党校教师,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要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加强理论修养和道德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党性立场,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党中央的权威,时刻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做遵规守纪的模范。扎扎实实干事,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培养优良作风,努力做一个有理想信念的人、一个理想信念坚定的人,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九大的召开。(作者系市委党校副教授 郑玉新 )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与当代青年的成长

        1969年1月,15岁的习近平坐火车到陕西延安延川安驿公社梁家河上山下乡,“坐火车到铜川,住了一夜,又换乘卡车向延安进发”,开始了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历程。他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
        习近平同志是当时上山下乡队伍中“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他是以“黑帮子弟”的身份来到梁家河上山下乡。然而,他坚定地相信黄土高坡曾养育了自己的父辈,也一定会以宽大的胸襟接纳自己。他真诚地和乡亲们打成一片,自觉地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和挑战。开荒、种地、铡草、放羊、拉煤、打坝、挑粪……什么活儿都干。七年光阴,锤炼了习近平同志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塑造了他刚强坚毅、勇敢无畏的鲜明性格,铸造了他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赤子情怀。也正是这些磨砺,成为他走向社会的人生第一站,是他读懂人生、读懂中国、读懂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起点。
        七年岁月中,他立志“这辈子就当个农民”,他以自己是劳动人民的一员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从一个不会做饭、不会干农活的城里娃,成为了乡亲们眼中“吃苦耐劳的好后生”。与群众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他完成了人生的一次蜕变,建立了与人民群众难舍难分的感情。为改变梁家河的落后面貌,他勇敢地承担起村支书的责任,带领乡亲们开拓进取、苦干实干,打出了第一口水井、建立了第一个铁业社、缝衣社和第一座磨房,亲手试验建成了陕西省的第一口沼气池,建成了第一个淤地坝。在他的带领下,原来一到青黄不接就全村出动去乞讨的贫困村庄,变得红红火火,一片生机。习近平同志曾经说过,陕北的七年生活让他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他说:“当年我离开梁家河的时候,我就有个想法,如果将来我有机会从政,我要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工作。”七年知青岁月,正是有了对实际的真切了解,才坚定了他扎根实际、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决心。
        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给年轻干部的启迪:吃苦的年纪,别选择安逸,人生是用来奋斗的。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告诉我们,只要经受了艰难困苦的考验、锤炼了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品质,在人生的不同时期遇到任何问题都能够处变不惊、应对自如。党员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和当代青年,必须要培育不畏艰难困苦的气概和精神,在经受艰难困苦中锤炼成长。
        作风务实,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今天,广大党员干部、当代青年要深入基层、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善于组织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切实做到倾听民声、广聚民智,扎扎实实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立足岗位、爱岗敬业,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努力提高业务素质和技能,成为工作中的行家里手。
        让读书学习成为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精神追求,自觉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使读书学习成为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能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才能有所贡献、有所作为,才能站在意识形态的最高点。
        信念执着,不忘初心,继续前行。信念是什么?是毛泽东所指的“为人民服务”,是邓小平的“联系实际、团结同志、依靠群众”,是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是胡锦涛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习近平的“担当起自己应当担当的责任”。“要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时刻将人民群众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为老百姓谋利益,带着老百姓奔好日子,绝不能高高在上”。

        要讲奉献、有作为、敢担当。我们每一位年轻干部和当代青年都必须要有一股刚健有为的担当精神,勇于接受急难险重的任务,敢于承担重大的责任。落实到平时的工作中就是,要善于克服困难,敢啃骨头,敢挑大梁,真正把自己身上的责任担起来,真正把手头的工作当做一番事业来做。(作者系市委党校副教授 王富平 )


不忘初心 干在实处

        近日,按照市委党校第二期县处级干部培训班的安排,利用课余时间通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同时怀着崇敬之情,带着虔诚之心,我们走进了梁家河,实地了解、用心体会《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里的点点滴滴。1969年1月到1975年,“年龄最小、地方最苦、时间最长”,这“三个最”鲜明刻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插队生涯。七年中,他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成了村里的壮劳力和种地的好把式。他担任村支书以后,不仅自己积极劳动,还带领广大社员治沟打坝、植树造林、大办沼气,各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他阅读历史、政治、哲学、文学、外交、传统文化等大量书籍,在艰苦的环境下始终保持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他对乞食老汉“解衣推食”、帮助老汉拉车、帮群众找猪……对老百姓有着深厚的感情。《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阅读和梁家河参观后,让我们的心灵受到冲击和震撼、得到洗礼和升华。
        我感觉:一是《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我们党员、领导干部学习的鲜活教材和生动范本。首先学习他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其次学习他植根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七年知青岁月,青年习近平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为群众做实事”的信念在此时悄然扎根。他用双脚丈量黄土高原的宽广与厚度,一心只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样的爱民为民情怀孕育了习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第三学习他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听说,为了找到歌德的《浮士德》,他跑了三十几里路才借到手。”“上山放羊,他揣着书,把羊放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休息时,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第四学习他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习总书记曾说,陕北七年生活最大的收获有两点,其中之一就是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第五是他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七年陕北生活,青年习近平面对贫苦的农村生活,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闯过“四大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积累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二是《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教育我们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习总书记说:“我永远不会忘记梁家河,永远不会忘记老区人民,每当一种挑战、一种经验或者要去做一个新的工作的时候,我脑海里翻腾的都是陕北高原上耕牛的父老兄弟的信天游。”总书记在梁家河“扣好了第一粒扣子”,开始了“为人民做实事”的远行,这是情之所系,更是志之所立。这种“梁家河”情怀,不仅仅是习总书记的,也是我们广大党员干部的。不忘初心,就是要求我们炼就对党的忠诚品格,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做党性原则的守门员,做对党忠诚的实践者;要求我们锤炼对群众的忠诚情怀,想群众之所想、谋群众之所需、解群众之所难,时刻与人民群众心相印、共甘苦、同奋斗。
        三是《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要求我们干字为本,干在实处。梁家河的村民们说:“近平敢担当,能做事,心里装着老百姓,又有一股闯劲,他克服困难,最终把一件件事情都办成了。”“靠自己踏踏实实干出来”“不搞形式主义”“既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这些评价,都是梁家河的乡亲们用来赞誉青年习近平的。习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给自己总结的格言是“老实做人、扎实做事、不事张扬、只求实际、勿忘人民、甘做奉献、鞠躬尽瘁、奋发有为”。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在全市稳增长、促投资、项目建设的重要战场———工业园区,我将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咬定目标、苦干实干,真正做到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敢干事、勤干事、干成事,为全市的追赶超越、转型发展做出新贡献。首先是加强学习,提高政治修养,增强业务水平,放大自己格局,力求对自己的工作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推进;其次是突出项目建设重点、难点问题,扑下身子,解决问题、狠抓落实,力求所抓项目落地为王;第三是寻找科学的招商引资方式、方法,力求更多的项目落地,为全市经济做出贡献;第四是脚踏实地,切实增强服务重点项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力求项目建设快速推进。(作者系黄堡工业园区管委会总工程师、全市第二期新任县级领导干部培训班学员 白惠)


版权所有:中共铜川市委组织部 运行维护:铜川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心
地址:铜川市新区朝阳路9号  邮编:727031 联系电话 09193580599 联系邮箱:tczzbdjzx@163.com 陕ICP备07009401号


扫描上方二维码 关注"铜川党建"微信

陕公网安备 61020402000120号

分享按钮